童心未泯主題航班.doc
六一兒童節童心未泯主題航班設計 文獻綜述 【內容摘要】:兒童節是1949年11月由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為悼念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保障兒童權利而設立的國際性節日。兒童可以說是戰爭中極無辜的犧牲品,所以在節日來臨之前,筆者特意推出兒童節主題航班活動。通過對普通航班的改變,加入兒童節應具備的可愛、充滿活力的元素,讓游客能夠切身的感受到兒童節的氛圍,可以讓乘坐航班的兒童在旅程中感受節日的溫馨。而在當下,對兒童節充滿期待的不僅僅只有兒童,一些年輕的女孩子們也對兒童節的到來充滿了期待。本設計可以刷新人們對航班的認識,見識到不一樣的航班。 【關鍵詞】:服務業,兒童節,滿意度,主題設計 導言 將主題航班逐漸融入普通航班,逐漸進行代替,這將會帶給航空公司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兒童節是一個國際類的節日,具有一定的背景意義,是一種特定的文化資源,通過兒童節主題航班的設計可以加深旅客對航空公司服務上的好感,同時兒童節主題航班的設計能夠帶給乘客耳目一新的感覺,新鮮的事物會更吸引乘客的選擇。全新的服務會更加的細致入微,讓乘客出行的時候也可以感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小“顧客”和“服務人員”得定位,拉近乘客及空乘組人員之間的距離,有助于航空服務更好的為乘客服務。本文通過搜索相關文獻,進行載文量分析和綜述研究,以有利于更好地進行研究分析。 正文 1、 兒童節的提出 21世紀已經進入第二個十年,若是回顧20世紀的教育歷程,必定會遭遇瑞典教育家愛倫·凱的著名預言:“20世紀將是兒童的世紀”,現今我們可以對20世紀是否為“兒童的世紀”作出評判。回首這個動蕩飄搖的世紀,20世紀上半頁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簡稱“一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簡稱“二戰”),無一不給兒童帶來巨大的傷害,人類總是在戰爭的傷痛之后開始反思。一戰結束后,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到戰爭給兒童造成的巨大傷害,為保障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等基本權利而做出各種行動,為了使各國在共同關注兒童幸福問題上得到有效溝通,并給予兒童立法保障,"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于1921年7月21日在布魯塞爾成立。1952年,“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舉辦第一次幸福國際大會,世界各地共54個國家(包括我國)派代表參與此次會議,會議通過了《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并第一次提出了“兒童節”的概念,設立專為兒童的節日,增加對兒童的關注,推動各國兒童幸福事業的有效展開。設立"兒童節”的倡議得到了諸多國家的認可。[ ] 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的心理學理論促進了兒童觀的進一步發展,認為兒童是積極的建構者,而不是消極的被動的接受者,19世紀末,杜威以“經驗”為基礎構建了其教育理論,認為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杜威完全解放了兒童”。[ ] 陳康在2012年對關于“兒童節”的確立,1925年日內瓦會議后沒有一個國際性組織來作出一個統一、具體的規定,所以從初始階段“兒童節”還不是一個國際性節日,沒有對日期等做出統一規定,而是各國依據文化和歷史而設定的“兒童節”。[ ]王力2010年提出我國最初設立“兒童節”是由1928年4月4日成立的中華慈幼協會倡議設立的,該倡議與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1925年的倡議有關,故此從1931年中國兒童有了自己的節日,即“四四兒童節”。 2、 兒童節的意義 2010年鐘霖湘從“兒童節”的的起源來看,其設立的初衷是為了促進兒童成長、謀求兒童福利、保障兒童權利。1925年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首次提出設立“兒童節”旨在“鼓勵兒童上進、學習新知識、更好地鍛煉身心”。王力提出我國最初倡議設立“兒童節”的中華慈幼協會,其創立宗旨是“創導實施各項有關兒童福利事業,為全國兒童謀幸福”。1994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倡議設立的“兒童節”是為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 ]2012年陳康“兒童節”的設立和活動的開展可以保障世界兒童的生活,讓孩子們懂得和平的珍貴。2013年彭佳景從‘‘兒童節”設立的初衷來看,其應有的精神為“保護兒童、尊重兒童、發展兒童”。王先達提出“兒童節”的意義和功能也在發生改變。“兒童節”的功能應包括娛樂功能和文化功能。其中娛樂功能是其根本功能和首要功能,“兒童節”業己成為兒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是一種典型旳兒童文化。 李遠在2018年《不愿長大——論六一兒童節的成人化》中提出兒童作為一個有獨立價值的個體,應該是與成人有平等的地位,但是囿于年齡、經驗、能力的不足,兒童幾乎不可能獨立完成兒童節的建構,成人有責任和義務來幫助兒童構建一個真正的兒童節。在這個過程中,兒童應該也必須參與其中,但是兒童不能僅僅作為被動客體參與。例如,被選拔參與兒童節匯演、被要求參與一系列活動等等,兒童應該作為主體參與到兒童節當中。真正的兒童參與包括:“兒童是否知曉有關情況;兒童對有關情況是否有決定權;兒童是否有權提出新的意愿或建議,并能得到成人的認真考慮等。”[ ] 3、 兒童節對家長的影響 2007年孫艷蘭提出“兒童節”變成了“成年人比較期待,而小朋友卻不期待的節日”。張瑜燥在社會報道中,對“兒童節”報道的主要內容集中在領導關心、社會關注、商家行動三大板塊,兒童在報道中的形象是失真的。徐堂豐提出“教師在幼兒園這個“場域”中的重要人物是話語權”的擁有者,是活動的設計者、策劃者、組織者。2012年黎言表示在不同的空間,家長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幼兒園外家長主要是扮演購物者或消費者的角色。[ ] 徐董豐指出,教師的權利讓步可以讓幼兒在活動中的角色發生轉變,從展示型到參與型的活動中逐漸呈現真實自我。王敏提出政府媒介中的兒童形象也逐漸發生轉變,呈現“趨近兒童本質”到“政治化的兒童”再回歸“趨近兒童本質”的曲線。[ ] 總結 在已有的國內外關于“兒童節”的研究中,大多數的文獻集中在對兒童節的設計和實施上,關注活動的開展,這與研究層次也有很大的關系。在已有文獻中,雖然關于國內“兒童節”的系統研宄較少,但是對國外“兒童節”的研宄幾乎沒有出現,所有的關于國外兒童節的文章都是對國外一些國家的“兒童節”基本情況如日期和風俗做簡單介紹。本文結合將兒童節元素逐漸融入普通航班,逐漸進行代替,這不僅會帶給航空公司更多的經濟效益,更能提出兒童節是一個國際類的節日,具有一定的背景意義,是一種特定的文化資源,通過兒童節主題航班的設計可以加深旅客對航空公司服務上的好感,同時兒童節主題航班的設計能夠帶給乘客耳目一新的感覺,新鮮的事物會更吸引乘客的選擇。全新的服務會更加的細致入微,讓乘客出行的時候也可以感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小“顧客”和“服務人員”得定位,拉近乘客及空乘組人員之間的距離,有助于航空服務更好的為乘客服務。 參考文獻 [1] 雷雯君.S航空公司服務員客艙服務質量現狀及提升策略[D].深圳大學.2017。 [2] 賈莉莉.全國空中乘務專業規劃教材:客艙服務技能與訓練[J].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3] 吳箐.趙鳴.航空公司員滿意度與顧客滿意度關系研究[J]產業與科技.2015 [4] 孫時進.心理學概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 魏婷婷.航空公司發展戰略研究[J]湖南大學.2013 [6] 吳瓊.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客艙服務質量改進研究[D].2012. [7] 賈蕓.空乘人員親和力的培養途徑研究[D].旅游管理研究.2015 [8] 陳諺.客艙活動要以安全為先[J].中國民航報.2017 [9] 陳愛倫.機上免稅品最新運營模式探究[D].復旦大學.2013 [10] 郭佳.航空安全管理設計與實現[J].經濟管理.2018 [11] 朱雪飛.航空公司安全管理系統(SMS)項目的建設與應用研究[D]. 山東大學. 2013. [12] 朱云峰.安全管理體系在航空維修系統中的應用與實踐[D].華東理工大學. 2012